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78讲教学视频下载
—&mdash星盟课大王网,一个为您创造财富的地方!
本课程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视频,全套视频共计78集,由星盟课大王网整理免费共享。
《中医基础理论视频》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我校李斯炽及李克光、郭仲夫、罗光宇、杨明均等教授对中医气血理论研究的显著成果;宋鹭冰、匡调元等教授主编的《中医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病理学》等著作,为本课程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确立了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即藏象研究、气血研究、病因病机研究。
第一阶段 奠基阶段
中医基础教研室是1956年我院建院后第一批成立的教学单位,当时所采用的教材为五大院校(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广州)编写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一教材《内经讲义》,即一版教材。该教材取材于《黄帝内经》,并从中抽绎出中医基本理论,其特点是取材全面而论述简明,当时主要由中医基础教研室李斯炽等老师主讲。
自1964年以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了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内经释义》,即二版教材,此书沿用一版教材的体例和基本内容,考虑部分内容已较陈旧。在出版前对书中部分观点作了修改,在篇幅上亦进行了较多的增补。此教材在使用中,教研室曾根据课时等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
文革期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称为“中医基础学”,是由四门基础课程共同组成,即《中医基础理论视频》、《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使用的教材为由北京中医学院等十二所中医院校编写供中医专业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即三版教材。当时主讲教师为李克光、邓明仲等老师。
第二阶段 蓬勃发展阶段
以后随着社会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中药学》、《方剂学》两门课程从“中医基础学”中分化出去。分化后的中医基础理论称为“中医学基础”,该课程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教材为四版教材,该教材系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与以前教材相比,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其内容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病因病机、诊法及辨证等内容,并在内容上增加了一此古代医籍原文,充实了病机分析等内容,较为符合教学与临床实际。当时的教师为77级毕业的本科硕士生补充。
第三阶段 改革创新阶段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修订了新的大纲,编写了新的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视频》于1983年出版,即五版教材。本版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实行了《中医基础理论视频》与《中医诊断学》的分离,使中医理论更加系统化。此外作为课程教材还具有立足于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特点突出、说理深透、实用性强等特点。该教材在我教研室应用时间最长。
六版教材因其错误较多,并所持某些观点不被接受而应用时间很短,为了弥补课程教材的真空,使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具有科学体系和较强实用性,我们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中医学基础》协编教材,该教材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于2001年6出版,其特点为简明实用、实用性强、并适当引用现代科研成果、系统全面,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学生反应良好。也得到了兄弟院校同行教师的好评。该教材至2003年七版教材出版为止,仍在部分专业继续使用。
此外,我校药类以及非医药类开设的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等课程因其主要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故其授课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直由我教研室承担。
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研基金9项的资助。使该课程在2000年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教材也由讲授《内经》内容为主,衍化为《中医基础理论视频》一版至七版教材;教学内容也更加充实、系统、完善,在五版教材基础上增加了体质学说;精的生成、施泄;发病类型;疾病传变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队伍也不断变化,老教师相继退休,现逐步从硕、博士生中选优充实教师队伍,形成合理梯队。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