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美的回归 全3讲 彭锋 视频教程
—&mdash星盟课大王网,一个为您创造财富的地方!
当下的艺术真的在呼唤美的回归吗?美何时离弃艺术以至于面临回归?艺术究竟何时将美作为主题?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北大光华MBA人文课第十讲邀请到北大艺术系的彭锋教授以"美的回归"完美收官。彭锋教授以深入浅出且幽默生动的方式,在短暂的二个多小时内,通过对美与艺术的概念探讨与历史梳理,让同学们重新认识美和感受美,理解美的回归实质上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定义与感知。
彭峰教授从美学的本义入手,以鲍姆嘉通、谢林、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来阐释美学的研究对象:美、感性认识与艺术哲学。而什么是美?他将古希腊艺术与古埃及、古中国艺术进行对比,来追寻美的前世。古埃及的绘画显然不是以美为目的的,其艺术旨在呈现事物最有特征的方面,而古中国青铜器上所表达的更多是对鬼神的敬畏。只有古希腊艺术以美为目的,古希腊人信仰美,追随美,从现实世界超越出来进入理念世界,而美则是理念世界里唯一可见的。1994年,《人民的选择》绘画项目将美与丑的评判权交由人民。根据20多个国家的民意测验,结果发现不同国家人民在美的评判上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可见,美是清楚明白的人类现象。
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的主流,主要表现为对美的拒斥。彭锋教授认为,现代艺术对美的敌视,与两次世界大战对人审美信仰的摧毁有关,艺术家开始对美和审美经验的价值产生怀疑。美和审美经验与文明社会的恐怖的合谋,使得艺术家开始拒斥审美经验中的愉悦之感,被美学家舒斯特曼称为“美学麻木化”。纽曼更是直截了当的说:“现代艺术的冲动,就是要摧毁美。”
幽默风趣的课堂有欢笑也有深思
现代艺术真的反对美学吗?希基在1993年做出惊人的预言: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美的回归”将成为当代艺术的主导话题。彭锋教授认为,美学在当代艺术的回归分为三个层次,即内容美、形式美和感性美。从“美的拒斥”到“美的回归”和“美的滥用”,艺术界上演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风水轮换。
进入21世纪后,美学与艺术都有走向“在场”的趋势。美学与艺术的博弈中,更新的美学理论给艺术展现出新的前景。彭锋教授饶有兴致的回顾了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美的往事。作为策展人,他以《弥漫》为主题,通过“荷、药、茶、香、酒”五种气味,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感觉世界,将中国韵味“弥漫”了全世界。
最后,彭锋教授以美作为幸福生活的允诺,美作为爱的对象,审美共识与宽容等方面表达了对美与艺术的独到见解。对美和审美,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美是事物无概念状态下的显现;审美是自我在无身份状态下的逗留。
在他担任编剧的音乐剧《大红灯笼》极具中国美和东方韵味的唱段中,本学期的人文课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美与艺术的余韵,必将在光华的天地久久蔓延。从美与艺术的世界抽离回到现实世界,发现美,追求美,将美融入生活,我们一定会有更加美的人生。(撰稿:MBA15P3班崔运涛)
学生感言
15P3班崔运涛:听彭锋教授的课,是第一次认真的认识美、思考美。美是什么?无论是《说文解字》的注释“美,甘也”,还是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亦或孟子的“充实之为美”,美都是那么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我想,不论艺术领域如何风水轮转,美始终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美的欣赏和逗留。艺术不用去懂,犹如人生无须参透。我们需要的绝非名词意义上的美,而是用爱与宽容去追寻美,不囿于现实得失,定能找到属于我们的诗意与远方。
15P3班 王弢:一学期的人文课在彭锋教授对美的解读中落下了帷幕。在职场和商界拼搏的MBA们也许都太久没有关注过什么是美,感谢彭老师带我们驻足感受美,体会美。这不仅是一次人文素养的课程,更是一次让人身心放松的讲座。历经哲学,佛教,历史和美学等等的人文之旅让人意犹未尽,各个领域的大师们给MBA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的精神盛宴,感谢北大,感谢光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人文课程介绍:
2011年起光华MBA在课程体系中陆续增加人文类课程,从历史看管理,哲学与人生、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等。这些课程着眼于更加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反思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行为提供更加雄厚的中国思想和智慧的支撑,帮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
2015年秋季学期,更是重磅推出了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系列讲座课程,此次课程邀请到的授课老师全部来自北大文、史、哲以及社会、心理、学院,他们是各个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有些更是本领域的学术泰斗。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